当前位置:通知公告>正文

关于组织申报浙江外国语学院第二批精品通识课程建设项目(省级培育)的通知
发布者:刘天    发布日期:2024-03-28    查看:305  次


主要工作要求如下:

各学院(部):

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深化人才培养内涵,推进课程有效供给,学校决定建设第二批“家国情怀国际视野”精品通识课程,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:

一、建设目标

坚持立德树人,推进“家国情怀国际视野”一体化培养,建设一批“家国情怀国际视野”精品通识课,培育专家名师领衔的高水平教学团队,形成具有浙外辨识度的教学方法,完善学校通识课程体系,带动通识课程整体质量提升。

二、申报范围

第二批拟建设5门精品通识课程,分别围绕中国文化经典、中国经典文化、写作与沟通、中外艺术赏析、涉外礼仪文化、跨文化交际、中西方经典哲学、中外语言文化、外事外交等领域。

各学院须将精品通识课建设作为重点工作,高度重视,鼓励具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,曾主讲过相关课程的教授积极申报励跨专业、跨学院联合申报。

三、申报要求

课程负责人原则上须为专家名师,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,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、深厚的学术涵养和理论储备,能将相关学科领域知识融汇贯通,深入浅出地阐释观点方法和理论思想。申报课程以16课时-32课时为宜。

四、建设要求

1、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。立足学校“家国情怀国际视野”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,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须体现“家国情怀国际视野”的一体化培养;立足通识课程的属性和特征,体现知识视野的融汇贯通、思想品格的滋养塑造、能力素养的有效提升;鼓励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、新要求,落实“立德树人”,推进“课程思政”,融入“四新”理念。

2、课程教学团队。鼓励“外引内培”,构建结构合理、人员稳定、素质优良、教学成效显著的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团队,能够确保课程建设的连续性、稳定性与发展性。

3、课程建设规划。具有明确具体的课程建设规划,合理规划课程建设目标、课程团队建设、课程资源建设、课程教材建设、教学建设项目申报、“四课堂”联动等。

4、课程建设标准。对标一流课程建设标准,对课程目标、教学理念、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与手段、考核方式等进行整体设计与优化,提升课程的高阶性、创新性和挑战度;形成完备的课程教学大纲、讲义、教学课件等教学材料。

5、教学研讨与教学改革。积极推进高质量教学研讨(课程建设期间,开展教学研讨不少于5次),落实“以学生为中心”,推进教学改革,形成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。

五、申报程序

1、自主申报。符合申报条件的课程负责人填写申报书,提交至学院(部)审核。

2、学院推荐。各学院(部)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,择优推荐。

3、学校评选。经学校评选后,公布精品通识课程建设项目(省级培育)名单。

六、组织安排

精品通识课程建设项目(省级培育)建设周期为2年,学校将组织初期汇报、中期检查、课程验收。

1、初期汇报。2023年11月,学校组织初期汇报,各门课程须汇报课程建设规划、课程教学大纲、教学团队组建等情况,并提交相关材料。

2、中期检查。建设1年后,学校组织中期检查,要求原则上须开课至少1次,并提交相关课程建设中期报告。

3、课程验收。建设满2年后,进行验收,除须提交课程验收报告书和总结外,还须提供该课程的教学大纲、教学课件、讲义、考核材料(含优秀作业)等教学相关材料。

4、经费支持。精品通识课程建设项目(省级培育)学校给予经费支持,项目资助经费1万元,项目实行“先建设,后立项”。

七、材料递交

(1)纸质材料:课程负责人递交申报书(附件1,一式1份)。学院填写课程申报汇总表(须由学院(部)负责人审核签字并盖章)(附件2,一式1份)。

(2)电子材料

电子材料通过学校“教务处教师项目管理平台”(http://zisu.kypt.chaoxing.com/)上传,主要分为两步:

第一步:个人申报。教师在系统内进行申报,按时提交相应的申报书。申报书统一命名为“姓名-课程名称”。(操作说明详见附件3)

第二步:学院(部)审核。11月14日前,学院管理人员(教学秘书和教学副院长)使用“项目评审”模块进行审核推荐。

请各学院(部)按照有关要求和规定,认真组织该工作,督促相关工作的开展。各学院(部)将上述纸质材料和申报汇总电子表于2023年11月14日(周二)前统一交至教务处教学建设科刘天处(厚德楼209室),不接收教师个人单独申报。电子文档材料通过钉钉报送。

联系人:刘 天    联系电话:88213051

 

教务处

2023年11月2日



材料提交时间:
2023-11-03至2023-11-15
此次申报参与的项目类型如下,点击进入在线申报: